歡迎您來到一諾智業旅游集團官網,我們專注: 農旅文養全產業鏈規投建營一站式提供商!
021-6422 7009 13636541448
“十四五”時期,是全面開啟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新征程的重要機遇期,同時也是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美好生活的需求和供給不充分不平衡期、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關鍵時期。近期,為貫徹落實《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0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》, 各省(區、市)陸續印發了各自的“十四五”規劃。
那么,在這些規劃中,各地將在“十四五”時期如何推進文旅融合?在旅游產業方面要辦哪些大事?
北京市
牢固確立綠色發展定位,積極拓展綠色生態空間,打造便利可達的城市濱水生態體系,建設潮白河生態綠帶,創建大運河5A級景區,推動和天津、河北通航。推動企業清潔生產,推行綠色建筑,建設北京綠色交易所。高標準運營環球主題公園及度假區一期,謀劃建設二三期。建成綜合交通樞紐、三個文化設施、通州堰、六環路入地改造、人民大學通州校區、路縣故城遺址公園等項目。有序推進特色小鎮建設,確保張家灣設計小鎮、臺湖演藝小鎮、宋莊藝術小鎮精彩亮相。圍繞“3+1”主導功能謀發展,大力建設運河商務區、文化旅游區、臺馬科技板塊和中關村通州園等片區,辦好網絡安全產業園,打造高端商務、文化旅游、數字信息等千億級產業集群。......增加健康、養老、文化、體育、旅游等服務消費供給。推進傳統商圈改造,打造一批購物小鎮,提升特色商業街區品質。繁榮夜間經濟。積極發展首店經濟,布局免稅店,促進境外消費回流。擴大入境旅游。改善消費環境,強化消費者權益保護。
天津市
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。......堅持以文塑旅、以旅彰文,推動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,強化市場化運作,打響“近代中國看天津”旅游品牌,打造特色海洋文化旅游帶、海河文化旅游帶,推動全域旅游示范區建設。以講好天津故事、中國故事為著力點,加強對外文化交流,提升國際傳播能力。
河北省
促進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。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利用,加快推進長城、大運河等國家文化公園建設,規劃建設太行紅河谷文化旅游經濟帶。持續打造高等級旅游景區和旅游度假區,加快智慧旅游管理服務平臺建設,提升“京畿福地·樂享河北”品牌影響力。開展全域旅游創建,發展紅色旅游、鄉村旅游和生態旅游,培育工業旅游、體育旅游、康養旅游等新業態,打造旅游休閑城市和街區。辦好旅游產業發展大會。構建快旅慢游交通網絡,完善自駕旅游和自助旅游公共服務體系。
山西省
推動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。堅持以文塑旅、以旅彰文,推動文化和旅游各領域、多方位、全鏈條深度融合。建設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,塑造“游山西、讀歷史”文化旅游品牌。強化“景區為王”理念,高品質打造更多5A級龍頭核心旅游景區,推進黃河、長城國家文化公園(山西段)建設,提升“黃河人家、太行人家、長城人家”民宿品牌影響力,建設五臺山、云岡石窟、平遙古城國際旅游目的地。以創建國家文化產業示范園區為抓手,培育一批知名文化企業,形成區域文化產業帶。培育文旅新業態,大力發展康養旅游,依托太原、大同、晉城等有條件的城市,打造“康養山西、夏養山西”品牌。構建貫通城鄉景區的全域旅游公路網,提升完善服務設施,打造集宣傳、體驗、創意景觀于一體的“0km”新旅游地標。
內蒙古自治區
發展現代服務業。......加快旅游業提質增效和轉型升級,推動生態文化旅游融合發展,跨盟市打造大景區,跨區域布設“黃金線”,全面提升綠色含量、文化內涵和科技水平,提供更多精細化差異化的旅游產品和更加舒心放心的旅游服務,把旅游業打造成全區域優勢產業、服務業領域支柱產業和綜合性幸福產業。加快發展健康產業,推進醫養結合,培育大健康產業基地。構建多層次多元化服務業管理服務體系,推進服務業標準化品牌化建設。
黑龍江省
實施全域旅游戰略,打造生態康養旅游目的地。堅持全域全季發展定位,深度挖掘我省豐富旅游資源,推進旅游產品、模式、業態創新,打造宜居宜行宜游宜養全域旅游品牌,實現保護生態和發展生態旅游相得益彰,建設旅游強省。
優化全域旅游空間結構。實施好《黑龍江省全域旅游發展總體規劃(2020—2030年)》,統籌全省旅游資源、交通條件和功能定位,科學布局旅游樞紐城市、主題旅游廊道、核心景區,完善交通連接,形成各具特色的全域旅游發展新格局。堅持差異化定位和優勢互補,打造一批獨具黑龍江魅力的主題旅游集群,聚焦夏季涼爽、冬季冰爽,開發一批“必游必到”高品質旅游節點和旅游打卡地,培育發展一批旅游特色小鎮、旅游度假區、文旅融合體、農旅綜合體,促進旅游產業高質量發展。
提高生態旅游首位度。發揮四季分明獨特區位優勢,做好線路設計和嫁接,打造國際冰雪旅游度假勝地、中國生態康養旅游目的地、中國自駕和戶外運動旅游目的地,提高客源市場首位度。發揮大森林、大草原、大濕地、大湖泊、大界江、大冰雪特色資源,深度開發生態度假旅游新品、冰雪旅游名品、康養旅游精品,構建全譜系多元化旅游產品新體系,提高旅游產品首位度。培育形成特色旅游新業態新模式,催生壯大旅游新增長點,完善旅游全景化體驗功能,更好滿足游客多元需求,延長旅游產業鏈條和價值鏈條,提高綜合效益首位度。
叫響“北國好風光·盡在黑龍江”品牌。實施品牌化發展戰略,全方位做好旅游營銷,整合宣傳資源和渠道,持續擦亮冰雪大世界、中國雪鄉、亞布力滑雪、五大連池、鏡泊湖、鐵人紀念館、中央大街等老招牌,加速培育“醉美331”邊防路、生態康養、田園休閑、通航觀光、寒地試車等新品牌,多元培育哈爾濱冰雪節、哈爾濱音樂節、伊春森林節、黑河中俄文化大集、漠河極光節等特色節慶品牌,加快構建適應旅游發展的標準體系、服務體系、誠信體系、監管體系、保障體系,提高黑龍江旅游品牌國內外認知度和市場號召力。實施以會興城戰略,高質量辦好旅發大會,塑造城市形象,提升城市功能,辦一次會興一座城市、活一方產業。實施融合發展戰略,促進旅游與紅色基因、冰雪運動、邊境合作、田園風情等深度嫁接,增強游客體驗性和參與度,把旅游產業打造成綜合拉動功能最強的融合型產業。
大力提升旅游服務功能。構建全域旅游交通體系,推進通往旅游景區及景區之間的國省干線公路建設,增開旅游專列,優化旅游通用航空布局。推進智慧旅游平臺建設,形成“全省旅游一張網”。推進重點景區步行道、汽車營地、公路觀景臺等涉旅基礎設施配套化建設,提升高速公路服務區旅游功能。提高餐飲住宿服務接待水平,加快發展星級酒店、經濟型酒店、民宿等適合不同消費群體的住宿體系,打造以綠色、生態、田園為特色的龍菜品牌。
遼寧省
深入挖掘生態旅游、紅色旅游、工業旅游、鄉村旅游、民族文化旅游等方面資源,推進全域旅游,打造東北亞生態旅游目的地,建設旅游強省。發展壯大冰雪經濟,促進冰雪旅游、冰雪運動、冰雪文化、冰雪裝備融合發展。......建設遼西旅游大環線,打造吸引京津冀居民休閑旅游康養的后花園。......打好“冰雪游”“沿邊游”“民俗游”“紅色游”等文化旅游牌,建設全域旅游示范區。......堅持以文塑旅、以旅彰文,推動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,打造文化特色鮮明的旅游休閑城市和街區。......積極發展生態旅游、生態農業等“生態+”產業。
吉林省
突出發展冰雪及生態旅游,利用五至十年時間,推動汽車產業產值突破萬億級規模、農業及農產品加工產業產值接近萬億級規模、旅游產業總收入達到萬億級規模。.....打造旅游產業高地,打響長白山、松花江、查干湖等世界級生態旅游品牌,構建以避暑、冰雪、生態、民俗、紅色、邊境、鄉村、康養等為重點的旅游產業發展格局,創建國家和省全域旅游示范區,建設世界級旅游景區和度假區。......大力發展全域旅游,打造精品旅游路線,突出發展冰雪經濟,深入實施“冬奧在北京、體驗在吉林”行動,著力構建以冰雪旅游、冰雪運動、冰雪文化、冰雪裝備為核心的全產業鏈,打造“三億人參與冰雪運動”的主要承載區,建成世界級冰雪旅游目的地。
發展現代文化產業。加快文化與旅游融合發展,以文化豐富旅游內涵,以旅游兌現文化價值,建設一批富有文化底蘊的世界級旅游景區和度假區,打造一批文化特色鮮明的國家級旅游休閑城市和街區,提升紅色旅游、鄉村旅游、邊境旅游規模和水平。進一步促進文化消費,加強基本文化消費產品和服務供給,支持吉林優秀文藝作品和文創產品“走出去”,推動文創園區、創客空間和文創類特色小鎮建設。
上海市
健全現代文創產業體系。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、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,深化文化體制改革,完善文創產業規劃和政策,促進形成文創產業發展新格局。深入落實“文創50條”,實施“文化+”戰略,以數字文化產業為引領,加快發展新型文化業態,全面深化文化與旅游、科技、金融、貿易、教育、體育等融合發展。擴大文化領域開放與合作,增強文化要素資源集聚配置功能,加快建設全球影視創制中心、國際重要藝術品交易中心、亞洲演藝之都、全球電競之都、網絡文化產業高地、創意設計產業高地,打造世界著名旅游城市、全球著名體育城市,辦好高水平國際性節展賽事,鼓勵海內外優秀文化產品在上海首發、首演、首映、首展,促進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。
江蘇省
系統性、深度化挖掘底蘊、內涵和價值,帶動旅游、影視、出版、演藝、休閑、娛樂等相關產業發展,實現文化資源多次開發、多重產品、多種收益,形成既滿足市場需求、又彰顯地域特色、具有廣泛影響力的江蘇文化符號。實施文化市場主體培育工程,支持國有骨干文化企業改革發展,引導各類所有制企業以多種形式投資文化產業,培育壯大一批產權清晰、經營靈活、競爭力強、經濟效益和社會責任有機統一的骨干文化企業。推動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,打造一批國家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區,培育一批富有江蘇文化底蘊的世界級旅游景區和度假區,建設一批文化特色鮮明的國家級旅游休閑城市和街區,發展紅色旅游和鄉村旅游。
浙江省
建設人人共享的美麗大花園。深入實施美麗大花園建設行動,構建美麗城市、美麗城鎮、美麗鄉村有機貫通的美麗浙江建設體系,打造以山脈為紐帶的名山旅游圈、以水系為載體的秀水旅游線、以人文為依托的文化旅游帶,全面推進“百城千鎮萬村”景區化,發展全域旅游、鄉村旅游,形成全域大美格局。實施“千年古城”復興計劃,推進古城名鎮名村、高能級景區、旅游度假區、名山海島公園等建設。以城際鐵路、通景公路等交通建設為先導,扎實推進浙西南生態旅游帶建設。加快建設衢麗花園城市群,打造詩畫浙江大花園最美核心區。深化“人人成園丁、處處成花園”行動。
加快構建現代文化產業體系。......推進文旅、體旅深度融合,創建富有文化底蘊的世界級旅游景區和度假區、文化特色鮮明的國家級旅游休閑城市和街區,打響“百縣千碗”“江南古鎮”品牌,發展紅色旅游。
安徽省
全面拓展消費需求。......推動智慧商圈、文化旅游特色街區、夜間文旅消費集聚區、特色商業街區建設,支持各地創建國家級文化和旅游、體育消費試點(示范)城市,支持合肥申建國際消費中心城市,支持有條件的城市打造區域消費中心。
推動各區域板塊協調發展。......大力推進皖西大別山革命老區振興發展,深入落實傾斜政策,鞏固脫貧攻堅戰成果,著力發展適應性產業和特色經濟,打造全國重要的特色優勢農產品供應基地和旅游康養地。深化皖南國際文化旅游示范區建設,支持杭黃世界級自然生態和文化旅游廊道建設,支持黃山、池州等市開展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,打造成為美麗中國建設先行區、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創新區。
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。......高水平建設合肥都市圈文化發展核心區、大別山等革命老區紅色旅游發展示范區、國家級徽州文化生態保護區和皖江文化發展集聚帶、淮河文化發展集聚帶。打造文化旅游創新示范區,推進旅游景區、線路、業態、商品、企業“五個一批”精品打造工程,大力發展全域旅游、紅色旅游、鄉村旅游、智慧旅游,建設世界級旅游景區和度假區,爭創文化特色鮮明的國家級旅游休閑城市和街區,加強對外文化宣傳,拓展文化交流項目,辦好安徽國際文化旅游節,推動黃山國際文化旅游論壇落地,把文化旅游業培育成為國民經濟戰略性支柱產業。
福建省
全面振興老區蘇區。......堅持綠色、紅色、特色導向,支持和引導產業項目落戶老區蘇區,推動老區蘇區傳統工業基地轉型升級,支持發展特色農林業、優勢礦產業、文旅康養等。弘揚老區精神,傳承紅色基因,整合紅色資源,弘揚紅色文化,發展紅色旅游。建設一批飛地園區、生態旅游文化產業園、山海協作產業園,支持創建綠色發展示范區。
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。......實施文化產業數字化戰略,推進國家文化大數據體系(福建)建設,積極發展新型文化企業、文化業態、文化消費模式。堅持以文塑旅、以旅彰文,推動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,打響“清新福建”、“全福游、有全福”品牌,發展鄉村旅游,加快建設全域生態旅游省。推進一批影視基地、網絡視聽產業基地建設,打造絲綢之路國際電影節、中國電影金雞獎活動等節展品牌。實施“海絲”文化交流工程,推動福建文化“走出去”
江西省
推進服務業擴容提質。......建設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。實施“旅游+”融合工程,建設全域旅游示范省。引入高水平市場化團隊,培育高品質旅游線路和景區、度假區,打造紅色旅游首選地、最美生態旅游目的地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體驗地。促進文化與旅游融合發展,推出一批更具江西文化特色的文旅產品,進一步唱響“江西風景獨好”品牌。
山東省
推動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。深化文化體制改革,加強文化市場體系建設。實施文化產業數字化戰略,加快發展新型文化企業、文化業態、文化消費模式,建設一批影視、動漫、出版、文創產業園區。堅持以文塑旅、以旅彰文,構建以“好客山東”為引領的文化旅游品牌體系,建設山水圣人、仙境海岸、紅色文化等文化旅游帶,打造一批特色旅游線路、標志性景區和精品項目,串珠成線、連片成面。推進文旅服務智慧化,實現“一部手機游山東”。加強全要素配套服務,激發文化旅游消費潛力。
河南省
大力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。......加快建設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黃河文化旅游帶,打造鄭汴洛國際文化旅游核心板塊,發展紅色旅游、鄉村旅游和全域旅游,推動“文化旅游+”,建設文化旅游強省。深化文化體制改革,增強文化發展活力。
湖北省
促進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。......實施文化產業數字化戰略,加快發展新型文化企業、文化業態、文化消費模式。推動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,打造一批文旅綜合體、文旅融合品牌、文旅消費集聚區,創建國家級旅游休閑城市和街區,建設一批世界級、國家級文化旅游景區和度假區,大力發展紅色旅游和鄉村旅游。舉辦“中國(武漢)文化旅游博覽會”,推廣“靈秀湖北”文旅形象,打造“一江兩山”旅游品牌,建設世界知名、全國一流的文化旅游目的地和長江國際黃金旅游帶核心區。加強對外文化交流,講好中國故事、湖北故事。
湖南省
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,實現湖湘文化創造性轉化、創新性發展,深入挖掘湖湘紅色文化資源,傳承湖湘紅色基因,建設長征國家文化公園(湖南段),打造一批享譽全國的紅色文化教育和紅色旅游基地,擦亮湖湘文化名片。......促進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,爭創世界級旅游景區、度假區和國家級旅游休閑城市、街區,提升“錦繡瀟湘”全域旅游品牌。
廣東省
高質量發展文化產業。......推進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,建設粵港澳大灣區世界級旅游目的地和粵北生態休閑旅游高地,將港珠澳大橋打造成為世界級地標景點景區,大力發展紅色旅游、工業旅游、鄉村旅游、民族民俗旅游。辦好深圳文博會、廣州文交會。創新推進國際傳播,講好廣東故事、大灣區故事、中國故事。
廣西壯族自治區
推動文化旅游高質量發展。整合全域文化旅游資源,優化文旅產業發展全域空間格局,構建文旅現代產業體系、高品質服務體系。積極推進“三地兩帶一中心”建設,發揮“老、少、邊、山、海、壽”文化旅游特色優勢,建設一批富有文化底蘊的國家級和世界級旅游景區、度假區,打造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和國際康養度假目的地。建設“一鍵游廣西”智慧旅游平臺,打造數字文旅共享經濟新模式。實施一批文旅重大項目建設工程。積極發展文旅裝備制造業。推動文化旅游與農業、林業、水利、工業、交通、住建、醫療、健康、養老、體育等融合發展。
海南省
建設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國際旅游消費中心。堅持海南人民的幸福家園、中華民族的四季花園和中外游客的度假天堂同步建設、一體發展,系統推進全島國際化、旅游化改造,構建市民與游客共享的城市空間。引進知名品牌首店、旗艦店和體驗店等業態,吸引我國居民海外消費回流,打造國內替代出境旅游購物第一目的地,建設國際旅游消費中心城市。大力拓展郵輪航線,推動郵輪旅游試驗區和游艇產業改革發展創新試驗區建設。加快三亞郵輪母港建設。積極推進中醫藥、現代康復技術和海南氣候資源融合發展,打造中醫藥健康旅游品牌。鼓勵發展低空旅游、紅色旅游、“航天+旅游”等新業態,打造森林旅游聚集區。吸引一批大型主題旅游公園落戶海南并合理布局。加快環島旅游公路等旅游基礎設施建設,建設滿足國際旅游消費需求的數字信息平臺,提高“吃住行游購娛”六大要素供給水平,開發特色旅游商品,全面推進公共場所外語標識標牌規范化、標準化建設,打造高水平旅游服務支撐體系。創新汽車消費品等交通工具使用管理模式,推進共享發展。建立閑置房屋盤活利用機制,支持發展度假和康養型民宿。對標國際一流的旅游服務標準,大力提高旅游服務質量和水平。提升全民旅游服務意識和旅游從業者服務技能。完善齊抓共管、協調互動的旅游服務管理機制,建立旅游滿意度調查和評價機制。
構建文旅融合產業體系。積極發展新型文化企業,培育文化新業態。推動文化旅游深度融合,建設文化旅游產業園。辦好“海南島國際電影節”、海南電視劇產業高峰論壇,推動電影電視全產業鏈發展,打造海南影視島。辦好“海南國際旅游島歡樂節”“三亞國際音樂節”等節慶活動,做強文化演藝娛樂、節慶會展賽事等產業。打造自行車、馬拉松、沖浪、帆船、帆板、足球、高爾夫、滑翔傘等知名賽事品牌,推動體育產業發展。打造黎錦、椰雕、黎陶、苗繡等特色文化產業基地,提升傳統文化產業。辦好“海南島國際圖書(旅游)博覽會”,推進國際藝術品展示拍賣交易、國際版權交易,鼓勵數字文化產品等進出口,大力繁榮新聞出版發行事業和產業,加快建設國家對外文化貿易基地。
重慶市
推動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。把握“山水之城·美麗之地”目標定位和“行千里·致廣大”價值定位,發揮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優勢,用好人文和生態兩個寶貝,實施“文化+”“旅游+”戰略,加快建設國家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區。促進業態融合,推動文化、旅游、生態、康養及相關產業融合發展,統籌推進全域旅游發展。促進品牌融合,建設一批富有文化底蘊的世界級旅游景區和度假區,培育一批文化特色鮮明的文化旅游示范區和品牌旅游線路,打造一批全國知名的文化旅游節會品牌。促進市場融合,推動旅游業對外交流合作,培育一批有競爭力的文化和旅游企業,開發一批知名文旅產品。促進服務融合,加快構建快旅慢游服務體系,提高旅游管理服務水平,提升重慶旅游的美譽度和吸引力。推動建設巴蜀文化旅游走廊,打造國際范、中國味、巴蜀韻的世界級休閑旅游勝地。
四川省
構建現代產業體系。......加快建設旅游強省,深化文化旅游融合發展,發展全域旅游,促進紅色旅游和鄉村旅游提檔升級,持續培育天府旅游名縣,提升“三九大”等文旅品牌,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,打造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。
貴州省
大力推進旅游產業化,構建高質量發展現代服務業體系。堅持以國際化理念引領旅游業發展,發揮優勢、突出特色,豐富旅游生態和人文內涵,高品質開發旅游新業態,打造國際一流山地旅游目的地、國內一流度假康養目的地,建設多彩貴州旅游強省。
加快形成全域旅游發展新格局。加快發展以民族和山地為特色的文化旅游業,持續提升“山地公園省·多彩貴州風”品牌影響力。創建全國全域旅游示范省、國家體育旅游示范區,打造“溫泉省”“橋梁省”“索道省”等旅游品牌。大力發展世界名酒文化、紅色文化、民族文化等特色旅游帶,推動“旅游+多產業”深度融合發展。大力發展避暑康養旅游、鄉村旅游、文化旅游、研學旅游、體育旅游,開發適應市場需求和消費升級的新業態。創新旅游宣傳營銷體系。持續辦好旅游產業發展大會。
提升旅游產業發展質量和效益。推動旅游業集群化發展,積極拓展旅游景區、旅游酒店、旅行社、旅游車隊、鄉村旅游等產業鏈。培育壯大旅游市場主體,培育和引進一批旅游大企業,支持旅游企業擴規模、強實力、創品牌,推動優強旅游企業上市融資。高水平完善山地旅游服務設施,打造一批特色鮮明的國家級旅游休閑城市和街區。加快發展民族民間工藝品產業,形成貴州特色旅游商品品牌,不斷提升旅游購物消費水平。完善提升“一碼游貴州”服務平臺,加強旅游市場監管,不斷提高旅游服務質量和水平,提高旅游滿意度和“回頭率”。
構建現代產業體系。......加快建設旅游強省,深化文化旅游融合發展,發展全域旅游,促進紅色旅游和鄉村旅游提檔升級,持續培育天府旅游名縣,提升“三九大”等文旅品牌,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,打造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。
云南省
全力打造世界一流“三張牌”。......打造世界一流“健康生活目的地牌”,瞄準國際化、高端化、特色化、智慧化發展方向,深入推進“整治亂象、智慧旅游、提升品質”旅游革命“三部曲”,推動旅游業全面轉型升級,拓展“一部手機游云南”平臺功能,推進大滇西旅游環線、瀾滄江沿岸休閑旅游示范區、昆玉紅旅游文化帶建設,建設半山酒店,建設國際康養旅游示范區,使云南成為人們向往的健康生活目的地。
構建現代文化和旅游產業體系。......建設文化產業園區,推動區域文化產業帶建設,促進形成文化產業發展新格局。大力實施全域旅游發展戰略和文化旅游融合發展行動計劃,推進業態融合、產品融合、市場融合、服務融合、交流融合,提高旅游產品供給質量和旅游服務質量。發展紅色旅游和鄉村旅游。推進旅游文化要素全面數字化,推進已有融合發展業態提質升級,打造兼顧文化和旅游特色的新業態、新主體、新模式,建設一批富有文化底蘊的世界級旅游景區和度假區,打造一批文化特色鮮明的國家級旅游休閑城市和街區,建設民族文化強省。
西藏自治區
推動高原優勢產業加快發展。著力推動七大產業高質量發展,編制特色產業發展規劃,立足資源稟賦,發揮比較優勢,推動清潔能源、旅游文化、高原生物、綠色工業、現代服務業、高新數字、邊貿物流產業成為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、轉型發展的重要動力、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指標、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性產業、高質量發展的亮點和標志,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0%以上。其中,旅游收入年均增長10%以上,天然飲用水產銷年均增長20%以上。......實施品牌戰略。將“地球第三極”打造成區域公共品牌,建立培育、發展、保護機制,推廣“地球第三極”農牧特色優勢產品、藏醫藥、旅游文化、體育賽事等系列品牌,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影響力,提高市場競爭力。著力完善產業發展支持政策。
陜西省
推動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。......推進文化與旅游深度融合,與科技、金融有機結合,加快全域旅游示范省建設,打響區域文化產業帶、旅游景區和度假區品牌,打造傳承中華文化世界級旅游目的地和萬億級文化旅游產業集群。建設一批重點文化產業園區和文化創意街區。深化國際人文交流合作,做強 “國風秦韻”、“絲綢之路萬里行”和文物外展等外宣品牌,提升文化國際知名度和影響力。
甘肅省
促進文化旅游融合發展。堅持以文塑旅、以旅彰文,統籌推進文旅資源開發和優化配置,實施一批文旅工程,發展智慧旅游,建設國際知名旅游目的地,打造絲綢之路文化旅游產業帶。打響“交響絲路·如意甘肅”品牌,放大文化旅游業綜合效應。完善旅游設施和基礎服務,加快推進全域旅游,豐富旅游業態,發展精品旅游景區、主題旅游線路、創意旅游產品,做旺淡季旅游,實現“快進慢游”。培育壯大文旅市場主體,規范旅游市場管理,加強數字文旅建設,加強高水平旅游合作,實現全省文化旅游產業聯動協同高質量發展。
寧夏回族自治區
加快發展現代文化產業。......推進文旅融合發展,實施文旅提質增效行動,建設一批特色鮮明、影響力大、帶動力強的旅游景區,高水平建設寧夏黃河文化旅游帶,加快創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,唱響“塞上江南·神奇寧夏”文化旅游品牌,打造大西北旅游目的地、中轉站和國際旅游目的地。
青海省
推動優勢產業全產業鏈發展。......打造國際生態旅游目的地。以創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為引領,構建“一環六區兩廊”生態旅游發展新布局,規劃建設一批精品旅游線路,創建國家級旅游景區和國家級旅游度假區,打造形成青藏高原國際生態旅游勝地,推動大區域、大流域旅游聯動發展。延伸發展旅游產業鏈,積極發展紅色旅游。
文章標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