歡迎您來到一諾智業旅游集團官網,我們專注: 農旅文養全產業鏈規投建營一站式提供商!
021-6422 7009 13636541448
文化不僅是一個國家、一個民族的靈魂,也是一個國家、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“軟實力”。鄉村博物館是展示、傳播、收藏和傳承地域歷史文化、特色文化、革命文化及鄉村生產生活等的重要載體。近年來,一座座帶著泥土氣息的鄉村博物館如雨后春筍般應運而生,催生出“博物館+傳承”“博物館+文創”“博物館+研學”等發展形態。
盡管各地鄉村博物館內容形式多種多樣,但都飽含著當地的文化基因、歷史記憶等。可以說,鄉村博物館不僅打通了群眾享受公共文化服務“最后一公里”,成為廣袤鄉間一道多姿多彩的人文風景,也讓廣大村民擁有了“15分鐘品質文化生活圈”,從而得到更多更好的精神上滋養,有助于為農村美好生活“加碼”。
建設鄉村博物館,既是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、保護和傳承農村優秀傳統文化、加強農村公共文化建設的重要渠道,也是鄉村振興的緊迫任務。那如何讓鄉村博物館“活”起來,更多更好地為農村美好生活“加碼”呢?
鄉村博物館的建設本身也是一個文化興盛、產業復興的過程。建設鄉村博物館就是要讓手工藝實現在地活化,吸引當地村民、返鄉創客和手藝人,主動參與到鄉村振興中來,構建起一條城市與鄉村雙向激活與聯動的產業鏈。
首先要高起點規劃建設。鄉村博物館建設是全面推進鄉村文化振興的重要載體,無論是構建城鄉一體化新格局,還是鞏固脫貧攻堅成果,都需要鄉村文化提供強有力的支撐。因此,在鄉村博物館建設中,要充分對接各級相關發展規劃,如文旅發展規劃、文物保護規劃、農村農業發展規劃等,切實把握規劃的統籌性、項目建設的適度性和政策支持的協調性,避免決策冒進和盲目擴張。
鄉村博物館建設要立足于“點”,即博物館應明確本館定位,發揮自身特色,打造獨一無二的“亮點”。我國鄉村幅員遼闊,鄉村中積淀著深厚悠久的歷史記憶,蘊含著特色各異的鄉土文化,鄉村博物館便是當地歷史和文化的最佳展示平臺。
鄉村博物館建設要突出特色化,這就需要各地結合實際、人文特點、民俗民風等,因地制宜地統籌規劃建設鄉村博物館,既要突出“原真、原汁、原味、原生態”,又遵循“修舊如舊、保持原貌、以存其真”的原則,防止內容重復、形態雷同、特色不鮮明和同質化競爭,克服低水平、同質化、避免“千館一面”的發生,做到“一館一策”,不要簡單復制、千篇一律。
對鄉村博物館的建設而言,其最終目的都應該是打造精品,肯定不能貪求“大而全”,而應該追求“小而精”,就主打自己的特色,并堅持到底,做成垂直細分領域的佼佼者。這樣的鄉村博物館,才有自己的特色,也才能引發當地人的共鳴,對參觀者來說,也才能帶來完全不同的體驗感。要因村制宜,針對不同類型的鄉村,突出“一村一品”,如非遺保護項目較多的鄉村,可建設鄉村非遺展示館,全國旅游重點村可依托鄉村民宿打造鄉村民俗體驗館等。另外還要講好故事,要加強鄉村博物館講解服務,讓老物件開口說話,讓舊時光溫暖人心。努力打造有文化底蘊、有地方特色、有時代新意的鄉村博物館,不斷滿足群眾精神文化需求,助力鄉村振興發展。
鄉村博物館建設要“打成一片”。鄉村博物館“1+N”建設模式,即在鄉村范圍內形成鄉村博物館為中心,周邊建設活動場所、娛樂場所、商業場所和教育場所,促進“文、農、商、旅”協同發展,打造鄉村“15分鐘高品質文化生活圈”。鄉村博物館也不能排斥商業化,甚至應該積極推動文化與財富“結親”,讓文旅融合更進一步,讓鄉村博物館成為撬動鄉村經濟發展的重要支點。
鄉村博物館的發展方向應為建設“鄉村博物館集聚區”。一幢建筑就是一個博物館,一個村鎮就是一個博物館群落。用特色產業充實博物館,以博物館推動產業發展,促進鄉村博物館的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互哺,最終實現共贏。在突出場館特色和打造文旅片區的基礎上。推動鄉村博物館成為有文化底蘊,有地方特色,有時代新意的公共文化空間,讓文化賦能鄉村振興。
文章標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