鄉村振興2020田園報告:“說”出來的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
全縣最落后的村莊,幾年后卻成為美麗村莊,去年還獲得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。這個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,還是靠“說”出來的。是真的嗎?又是怎么“說”的呢?
怎么干?民主集中“議”
村里無論大事小事都要通過村民說事會來說,這已經成為一種制度。村里要發展,想干什么,先聽村民怎么說。村里存在什么問題,怎么解決,先聽村民怎么說。
他們就民主集中議,每個月召開一次村務聯席會,真正做到村里的事和村民商量著辦。說事、議事、再干事,干完了以后,再請村民來評,到底干的怎么樣,滿意不滿意?賭博的危害性很大,不少人錢賭光了,家庭破裂了,曾經很本分的人也成了賭博場上的常客。通過村民說事,大家認為,這個村再不禁賭,后果不堪設想了,該禁的時候肯定到了,一定要把它禁好了。 于是,他們成立了禁賭巡邏隊,把村莊350戶劃成11個網格,由11名網格長、56名網格員,對村莊進行綜合治理。并出臺了一系列禁賭制度,用制度管人,對賭博實行一票否絕。并向全體村民發出“遵守誠信指數”爭做文明村民倡議書,對誠信村民的發展給予更多的扶持政策。
一系列制度的出臺,每個人對照“個人品德、村莊建設、社會秩序、民主管理”等標準,嚴格要求自己,爭做文明村民、文明家庭,多少年來的賭博風給剎住了。村里的事只有和村民們商量著辦,鄉村治理才會有效。三年來,通過村民說事,村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。旭拱岙村從一個閉塞落后的“賭博村”,變成了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、浙江省特色精品村、浙江省民主法治村、寧波市美麗鄉村示范村。青萊村,也是通過村民說事,讓這個出了名的 “派系村”,三年時間,成為縣里美麗鄉村特色村。可當初他們去縣里請這個建設項目時,并沒有被看好。
他們這個村曾經因為村干部不團結,村民就變成兩大派,什么事都不能形成統一思想。說事會上,大伙先把矛盾的根源給找出來,村干部再一一上門化解,逐漸統一了思想。村里的風氣好了,干事更民主了,村里46間老房子做成了民宿,不僅解決了少數人就業,還增加了村集體收入,曾經出去的能人也回村里來發展。象山縣白巖下村曾經是一個養豬專業村,村里356戶、1250人,幾年前因環保要求,生豬養殖就被關停,少部分數人只好出去打工,村里除了人均5分地外,再也沒有其它的經濟來源。
他們村有一條清代的古棧道,經常有人來爬山看海、欣賞自然風光,不少人都想在這里做文章。好幾個投資商找到他,想承包這個旅游項目,給村集體上交。也有村干部認為,村集體來投入,增加村集體收入。
大多數人都贊同打造玻璃棧道項目,如果失敗了大家一起扛。這個項目村集體拿一部分,第一批250戶村民每戶眾籌8000元。沒有想到,一年時間,就成為網紅玻璃棧道,第一年參與眾籌的農戶,每戶分到了10000元。這個項目賺了錢,又經過村民說事會決定,再上第二期玻璃滑道項目,少數擔心搞不成功的農戶非常后悔,這次都積極參與眾籌。第三年,村里又上了第三期飛天魔毯,讓不想爬山的游客,就這樣飛上山。這些人文關懷的項目上馬后,游客越來越多了。讓他們沒有想到的是,鄉村旅游的發展,還帶動了村里民宿經濟,村里十多家民宿,幾乎天天客滿。這幾年鄉村旅游的興起,為村民找到了增收的渠道,目前,村民變富了,村莊也變美了。通過村民說事,不僅讓村莊更美了,村民也更富了,2017年村民人均純收入1.8萬元,今年可以突破4萬元。集體經濟收入2017年80萬元左右,今年可達到260萬元。
中國三農發布記者在浙江象山采訪時了解到,象山縣在鄉村綜合治理中,不斷拓寬說的渠道,在落實固定日子集中說、黨員聯戶上門說的同時,創新方式靈活說,形成“網格說”、“線上說”、“現場說”等新方式。豐富說的內容,突出圍繞鄉村旅游、集體經濟、鄉村建設等。擴大說的主體,鄉賢說事、“新村民”說事、警民說事,依法就地化解矛盾糾紛。象山縣在推進鄉村綜合治理中,以全網聯動實現高效治理,推行“村民說事+互聯網”模式,使村民說事得以在網上全程記錄、高效流轉、快速辦理,2019年,縣鎮村三級網上流轉辦理村民說事類事件10072件,實現了“村民大事全網聯動、村民小事一格解決”。
在完善“村民說事”,“說議辦評”制度的基礎上,推進制度集成、標準升級、內涵提升,完成了農村基層治理省級標準化試點,率先打造“村民說事”制度2.0版本,相關做法被寫進中央一號文件,并且入選全國首批鄉村治理體系建設試點縣。
浙江省象山縣從“有事多商量”這一樸素真理出發,在全縣農村創造性推出了“村民說事制度”。經過多年探索實踐,不斷完善“說、議、辦、評”四個環節,形成了黨建引領下,集民意疏導、科學決策、合力干事和效果評估為一體的農村基層治理制度體系,按照鄉村振興“治理有效”的要求,推動村民說事,探索形成自治、法治、德治“三治結合”的鄉村治理樣本,成為首批全國鄉村治理典型案例,其經驗做法在全省推行,相關內容寫入中央一號文件、受到全國關注。象山縣探索構建的鄉村治理體系,已經突破村莊治理的范圍,逐步向鄉域治理、縣域治理延伸。
文章標簽